原标题:逼她患上抑郁症的人,还在继续作恶
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,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。我们应该意识到,任何生命都有价值,都值得被尊重。
——女同事说
文章来源:视觉志(ID:iiidaily)
作者:牧羊
生活中有一种“隐形”的病人,她们整日以微笑为面具,包裹着内心不为人知的绝望,被称为“微笑抑郁患者”。
而我今天所讲的是群特殊的「微笑抑郁患者」。
只有知道它们究竟面临了什么,你才能明白,那些批量制造「微笑抑郁患者」的人,究竟有多残忍。
最近日本和歌山县大量围捕海豚,卖给水族馆之后,也是它们噩梦的开始。
离家:一切不幸的根源,都先从家人被杀害,自己被拐卖异国开始。
每一个来海洋馆的它们,都是很幼小的孩子,曾被家人万般宠爱着。
它们生活在一个庞大的家族中,既有十几口成员组成的一般家族,也有临时组成的1000口超级大家族。
集体中,彼此爱护,如果有谁生病或者受伤,其他人会留在身边贴心照顾。
妈妈的孕期时间较长,要经历15-18个月之久,且生产时非常辛苦。
所以任何一个幼儿的到来,都是整个家族中的一件大事。
在分娩时,家族中的母海豚会聚集起来保护海豚妈妈,防止鲨鱼天敌偷袭,孩子出生以后,家族成员还会和妈妈一起抚养,带着幼儿玩耍、捕食、躲避危险……
可从前的日子有多好,后面的日子回忆起来,就显得有多糟。
不知何时起,有人开始要吃海豚的肉,要榨它身上的油,做工业原料,要把它当成玩偶,来表演取乐……
特别是当捕猎者发现,仅将海豚宰杀卖肉、当作肥料,只能换来几百美元,而将它们进行活体野捕,就能卖数万美元时,一切的仁义善良、道德情义,就都荡然无存。
他们把世界的海洋,当成自家私有,开着高速船只,闯进它们的家园,去追逐,粗暴扭打,用吊索把它及其家人给拖上船。
后捕猎者们又宣称,为了终结海豚的痛苦,他们可以实行人道主义抓捕方法——围网野捕。
可真实情况是什么呢?
有人因抓到更多数量的海豚,数着金钱,在开心地笑,而海豚,则因被围堵起来囚禁,缠在网中死亡,在伤心地哭。
因考虑运输到海洋馆的成本,捕猎者会挑选年幼的海豚活捉。
而有幸未被选中的海豚们,比如说虎鲸父母及其家族成员,看到自己孩子被捕捉,无力的它们,只能一直跟着渔船,发出悲鸣的呼唤。
如果这些虎鲸家庭成员紧追不舍,或不幸缠入网中而死亡,捕猎者甚至会解剖它们的肚子,填满石头,扔到海底。
特别是在臭名昭彰的日本太地町海域,驱猎者通过敲击水下船体或金属管,制造噪音,让海豚们纷纷逃跑到浅水区,当圈养馆人员挑选完想要的海豚后,剩下的则被通通杀掉。
而这些被挑选出来的海豚幼仔,等待它们的命运,是被售卖到世界各地的海洋馆中。
它们被迫拥挤在狭小的水箱中,从被捕捉,到达训练馆,前后至少需要经历两次运输。
航空、陆路联运,交换密集,有的运输时间,甚至超过70小时。
正所谓“我本可以忍受黑暗,如果未曾见过光明”。
亲眼见证自己的父母、同族被虐待杀死,而自己还要被迫漂洋过海,远离家乡,这让它们一点点地走进抑郁的深渊。
异国:在不断地思考死亡之前,都曾想过,要努力活下来。
许多海豚并没有熬过漫长的奔波而死去,而那些勉强到达目的地的幸存者,却又很难去说,它们幸运。
即使很多海洋馆都对外宣传说,之所以把海豚留在这里,是为了给它们更好的照顾。
但讽刺的是,任何一个水族馆关于房间、设施方面的设计,都仅是为满足参观者的需求,又或者控制预算。
比如像鲸豚类海洋动物,它们原本在野外的运动量为:一天需游历60-225公里,一小时能游50千米,潜水500-1000米深。
而海洋馆的圈养池无论是大小、深度、形状根本无法满足它们的生存需求。
它们就像蜗居在婴儿的浴缸里,不能开展自然行为的伸展,连最简单的排泄排污都办不到。
还有圈养池中的水,为提高可见度,通常都经过化学处理,被氯化,但氯化后的淡水,会杀死池中的植物和鱼类,再加上阳光直射的紫外线,很容易使它们的皮肤和眼睛受到伤害。
池底多采用水泥或光滑表面,不仅不能隔音或消音,还会造成混响和回声,对于听觉敏锐的海豚来说,每天都要面临着高强度的精神压力。
日本一家海洋馆,为清洗圈养池,被圈养的鲸豚只能搁浅。
特别是一些海洋馆为节约资金,往往将大西洋和太平洋不同种群,不相关的豚类动物给圈养在一起,这意味着它们经常要面临来自“室友”的欺凌、撕咬。
要知道,海豚类动物的集群生活,是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社群,家庭联结牢固明确。
而来自不同地方的动物,即使它们之间长相相似,但在彼此眼中,就是可怕的“异类”。
图自本文末的参考文献1
过分的是,在纪录片《黑鲸》中,为了让虎鲸去表演,竟将虎鲸和其他鲸类放在一起,实行惩罚连坐法,如果虎鲸表演不够好的话,它和那些“室友”都要挨饿,弱小的虎鲸,经常被“室友”攻击的伤痕累累。
为了让被拐卖到海洋馆的海豚们乖乖听话,尽快适应环境,它们甚至会被注射一些药物(如安定),同时还要被迫定期服用预防性的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,来治疗肠胃疾病。
说到底就是让其活的久一点,可以生产更多的利益和价值,根本没有什么爱心可言!
一直被囚禁于黑暗池中,长达数10年,甚至20年以上,长期遭受的欺凌和强迫,不仅让它们身体有了可见伤痕,而内心世界,也积攒起了负荷压力。
精神:微笑外表是伪装,内心的压抑,才是常态。
海豚类动物具有人一样的敏感、细腻感官,而拐卖到海洋馆的它们,虽然表面看起来在微笑、快乐,但其实这只是身体的正常生理构造。
无聊,是它们首要的心理疾病。
没有家人的陪伴,没有鱼群的追逐,也没有捕猎行为的驱使下,它们只能在池缸里,一圈又一圈地重复游动。
特别是虎鲸,每天绝大部分时间,都是像木桩一样浮在水面,一动不动,有时就是蚊子咬,也不躲避,据统计,至少有两头被圈养的虎鲸,已死于蚊子传播的疾病。
一个日本海洋馆废弃后,为想让海豚Honey卖个好价钱,海洋馆迟迟不愿将其放生养老,以至最后,Honey在孤独中死去。
内心的无聊和孤寂,让它们长期不断地啃食圈养池边的池壁、栏杆、铁门,牙齿断层损伤十分严重。
尤其是心智更加复杂的虎鲸,其牙齿能磨损到牙髓和神经都暴露的程度。
有些海洋馆和圈养机构声称,让海豚类动物去训练表演,能取代捕猎活动的刺激,可以减少它们的孤独。
所以他们是怎么做的呢? 以食物为诱饵,故意诱发海豚的饥饿感,想要吃的饱,就得要卖力地工作表演,和驱使奴隶根本没有分别。
即使最后都会给足够量的食物,但这样的食物刺激法,直接让海豚们永远围绕着表演和训练中出现的食物打转,以至于出现惊人的新闻事件:虎鲸表演完节目没得到奖赏食物,愤怒杀死驯养员。
不光吃饭的节律和周期被剥夺, 它们的交配、育幼、断奶等一切自然和社会行为,都被严重剥削。
因为宝宝影响到海豚妈妈的表演,海洋馆就给幼仔断了奶,并强制将孩子送到其他地方。失去孩子的妈妈,连续几夜发出悲鸣,让人心痛。
而纪录片中《黑鲸》中的主人公——虎鲸“提里库姆”在杀人以后,更是直接被当成生育机器,人们一直榨取它身体的精液。
由虎鲸“提里库姆”的精液诞生的后代
生理需求、生存权力等一切都被剥脱, 就像一个没有思想的提线木偶,任由别人控制, 换成任何一个人,都会走向发疯的绝望境地。
失控:悄无声息地,杀人、自绝行为就开始了。
海豚、虎鲸等海豚类动物,天生对人类充满善意,但自从被当成工具利用那天开始:
如被美国军方训练当作间谍,从事危险的扫雷、暗杀活动;
爱上了人类女孩,却被人生生夺走爱情;
家人被驱猎者杀害,被拐卖异国,强迫工作,圈禁、疾病、饥饿,一切自由都被控制……
这时人类一切美好的面容,温暖的世界,都变的灰暗起来,它们的抑郁症,其实就已经出现了。
不能忍受时,它们开始杀人:
1994年12月,雄性瓶鼻海豚Tiao撕裂一个人的腹部,致其死亡。
1991年,3头虎鲸杀死了兼职驯养员凯尔蒂·伯尔尼。
2006年11月,雌性虎鲸Kasatka咬住了驯养员的脚,将其拖下水。
2009年平安夜,虎鲸Keto杀死了29岁的驯养员阿历克西斯·马丁内斯。
2010年2月,虎鲸Tilikum杀死驯养员道恩·布兰乔,同时它也是19年前杀死凯尔蒂·伯尔尼,11年前杀死丹尼尔·杜克斯的凶手。
……
截止到2011年,就光奥兰多SeaWorld(海洋世界)就有98起虎鲸、海豚攻击驯养员或游客的事件。
除违背温柔的天性杀人以外,它们自己也会自残、自杀:
1998年8月,在表演中,雌性虎鲸kandu向东北太平洋雌性虎鲸corky撞去,kandu死亡。
2006年1月,美国明尼苏达动物园一只海豚越出水池,将自己的脑袋狠狠撞向地面,死于头部骨折。
世界著名驯养师理查德·欧贝瑞,驯养的海豚凯西,选择停止呼吸自杀。
而据动物保护组织的调查显示,有52%成功出生的圈养瓶鼻海豚活不过1年,但如果生活在野外,有60%能活过10年。
而东北太平洋种群的雄性虎鲸,最长预期寿命为60-70年,雌性是80-90年,可圈养在海洋馆中的虎鲸,无论雌雄,很少能活过30岁。
自1985年起,全球诞生在圈养下的100头虎鲸中,已有66头死亡,其中48头没有活过1岁。
这些惊人数据的背后,暗示的是一个悲伤事实:这些被拐卖的「微笑抑郁患者」,不仅是自己,就连它们的孩子,都逃脱不了抑郁、死亡的命运。
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感觉很是无力。因为在生活当中,我们可以对那些抑郁患者说,别急着绝望,世界总有人爱你。
但面对这群特殊的“微笑抑郁患者”,心中所想的却是:可能只有天堂,才没有抑郁,没有伤痛。
可后来我明白一个道理:如果你不能阻止战争,那就把真相,告诉全世界。
用一个镜头,一部纪录片,一个文字,一篇文章,去替那些不能发声的动物,争一争它们生存的权力。
别捂住耳朵,也别闭上眼睛,虽然会很残酷、很疼,可真相,就应该被清楚地看见。因为只有所有人都看见了,我们才能为这些海洋抑郁患者,撕开无尽的黑暗,透出可以喘息的光亮。
参考文献:
1.中国鲸类保护联盟发布的《急速发展的海洋主题公园:中国大陆圈养鲸豚产业研究》第二版;
2.美国动物福利学会和世界动物保护协会起草的报告《为何要反对圈养海洋哺乳动物》;
3.Rose,N.A. and Parsons,E.C.M.(2019).The Case Against Marine Mammals in Captivity, 5th edition (Washington,DC:Animal Welfare Institute and World Animal Protection),160 pp.
4.纪录片《人类-动物》、《黑鲸》、《和海豚对话的女孩》、《大自然百态资讯》等.
5.《十一去海洋馆了嘛?囚禁、喂药、殴打……,海豚的表演真让你快乐?》潜行天下.
每日互动
关于保护动物、人与自然的关系,
你有些什么样的思考呢?
评论区告诉我~
//
更多好看的
“大眼睛”女孩苏明娟,30年前火遍大江南北,如今她怎么样了?
尊贵的祝福给到尊贵的你~
脑瘫博士留学记:成为独立自主,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
文章来源:视觉志(ID:iiidaily)用文字记录生活,用照片描绘人生,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,陪你走过春夏秋冬,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。作者:牧羊。
你“在看”我吗?